1937年,卢沟桥事变的炮火撕裂了平静的夜空,也打乱了数学家苏步青的生活轨迹。彼时,他正担任浙江大学数学系主任,在杭州过着潜心治学的日子。随着日军步步紧逼,浙江大学开启了西迁之路,苏步青带着家人和学生,踏上了颠沛流离的征程。
西迁途中的艰辛远超想象。从杭州到贵州,跨越数省,行程数千里,交通工具匮乏,苏步青和师生们常常徒步前行。山路崎岖,风雨无阻,饿了就啃干粮,累了就席地而坐,可即便如此,他从未中断对数学问题的思考,有时在路边休息时,还会拿起树枝在地上演算公式。1940年,浙大终于迁至贵州湄潭。烽火连天中,苏步青和浙大师生在这座黔北小城安顿了他们的书桌。
苏步青和家人在湄潭。
在湄潭,苏步青和家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里,墙壁四处漏风,冬天只能靠烤火取暖。为了维持生计,他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开垦荒地,种上蔬菜杂粮。但物质的匮乏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教学热情。没有像样的教室,他就在老乡的祠堂里上课;没有充足的教具,他就亲手制作模型;没有足够的纸张,学生们就用草纸、油纸记录笔记,他自己则把烟盒拆开,在背面演算例题。
作为数学系主任,苏步青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。抗战时期,许多学生因战乱失去了求学机会,他便主动招收青年学生,鼓励他们坚持学业。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,不仅因为他渊博的学识,更因为他生动的讲解。他擅长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复杂的数学原理,让抽象的公式变得通俗易懂。有一次,他在讲解微分几何时,看到窗外农民插秧,便顺势以秧苗的排列为例,阐述几何图形的对称性,让学生们豁然开朗。
在科研上,苏步青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。湄潭的夜晚,煤油灯的光芒常常照亮他伏案工作的身影。没有图书馆,他就凭借记忆整理文献;没有先进的计算工具,他就用算盘和笔算进行复杂的推导。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他完成了多篇重要论文,其中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研究成果,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,以他为首的浙大微分几何学派开始形成。他还坚持撰写专著,《射影曲线概论》一书的初稿,就是在湄潭的油灯下一笔一划完成的,为中国微分几何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除了教学与科研,苏步青还积极投身于湄潭当地的文化建设。他组织师生举办科普讲座,向老乡们普及科学知识;他倡导成立学术团体,定期开展交流活动,让学术的清风吹进偏远小城。1943年,他与钱宝琮等教授发起成立“湄江吟社”,时常聚集在一起写诗唱和,以诗词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生活的热爱,这些诗后来结集为《湄江吟社诗存》。战争岁月的残酷,并没能摧毁他们内心的诗意。
1946年,抗战胜利,浙大开始回迁。7年湄潭生活,是苏步青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用知识的力量对抗着战火的摧残,用学者的担当守护着文明薪火,在烽火硝烟中,为中国的数学事业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文/舒畅
编辑/明雪
二审/姚曼
三审/黄蔚 陈曦
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,红盘宝配资,搭搭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